一千三百三十六 你也可以做开国之君(2 / 2)

让诸侯治理地方,天子居于中央,统御全体诸侯,此之为间接统治,在交通和通讯十分缓慢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有利于扩张国家疆域。

但是问题就在于交通一旦改善,两个国家的交流一旦变的密切起来,就会发生冲突和对立,继而就会发生兼并战争。

而郡县,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为秦国所发扬光大,和封建的间接统治相比,郡县为直接统治,大大扩张皇帝的权力,增强中央集权。

这种模式能够消灭地方诸侯,让诸侯不能分裂国家,所谓窃国者诸侯,变诸侯为郡县官吏,还要加以流官制度,则郡县官员囿于职权,不能兼并。

这两种模式在周国和秦国进行了实践,周存续时间长,可是大权旁落,丢尽了周天子的身份地位,秦是最后的胜利者,却二世而亡。

最后到了先汉时期,刘邦和群臣难以决断到底是封建制比较好,还是郡县制比较好,经过一段纠葛和战争之后,他选择了郡国并行,同时采用郡县制和封建制。”

郭鹏拉着郭珺的手,带着他缓缓往前走,边走边缓缓解释。

“刘邦认为郡国并行可以同时实现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优点,可以保刘汉江山不灭,可事实证明,不管是异姓王的封建,还是同姓王的封建,最后都引发了战乱。

后来,汉武帝往后,天下实际上已经是郡县为主,封建为辅了,但是到了先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先汉覆灭,后汉开国之后,大家认为宗室被限制的太多,就会导致在王莽篡位之时无人站出来保卫汉室的局面。

所以到后汉,郡国并行依然存在,只是后汉的郡国并行比先汉更加干脆彻底的剥夺实权,以国相为实际首脑,封王并无实权,再然后,就到了如今,咱们魏国。”

郭鹏站住脚步,看着郭珺。

郭珺似乎是有些了解的点了点头。

“父亲,咱们魏国,是单纯的郡县,而无封建,所以父亲认为,郡县比封建更好,以至于宗室子弟无一人封王,封公者都非常稀少?”

“阿珺,很多事情并非是那么简单的好与坏,王爵之上就是皇帝,封了王,除了做皇帝,就没有前进道路了,这会滋生人的野心,所以为父拒绝给任何人封王,绝无可能。”

郭鹏摇了摇头:“郡县未必全面优于封建,封建也未必全是缺点,为父总结,郡县利于统治现有疆土,而封建,利于开疆拓土。”

“原来如此……”

郭珺微微点头。

“还不止如此,为父觉得,刘邦的思路是对的,封建有其存在的必要,郡县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巧妙地同时设置,能让郡县和封建并存,把国势进一步推升,推到无可匹敌的地步。”

“还能这样?”

“当然可以。”

郭鹏点了点头,开口道:“但是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决定了一切,而刘邦就是没有抓住这个重要的前提,才让汉室的郡国并行徒有其表,彻底失败,反而为祸自身。”

“什么前提?”

郭珺忙询问。

“三个月。”

郭鹏开口道:“就是为父对你说的,两个国家的国都之间,不可逾越的三个月的距离,必须要有这样的距离。

只有超过这个距离,宗主国和封国之间的郡国并行才能实现,不超过这个距离,郡国并行必然失败,造成内乱。”

郭珺皱紧了眉头。

郭鹏带着他走到别院的小石桌边上,把地图铺在上面,指着地图说道:“以洛阳帝都为核心,四面八方延伸,用尽一切手段,凡三个月之内可以抵达的地方,就是魏土。

在此范围之内,不能封建,一旦封建,短期内还好,长期一看,绝对是自取灾祸之道,而在此范围之外,可以封建,可以封邦建国。

封宗室也好,封功臣也罢,都是相对安全的,只要交通不出现大的变故,封国不会和宗主皇帝之间产生冲突,可以和平相处,共同存在。”

郭珺对于这样的说法闻所未闻。

“为什么是三个月?”

“因为后继无力,调兵遣将抵达目的地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军队锐气耗尽,后勤供应成为具大的难题,无以为继,只能撤退,此之为帝国极壁,是郡县制下,帝国不可逾越的墙壁。”

郭鹏坚定地说道:“刘邦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把封国封在了中原之地,封在了从长安出发三个月之内可以抵达的地方,以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拱卫中央。

可人心难测,封国可以拱卫中央,但是具备实权之后,也可以谋反,也可以反抗中央,他的儿子当然不会反抗他这个作为父亲的存在,但是他若死了呢?

三个月的距离之外,纵然无法拱卫,可中央帝国到了需要拱卫的时候,也就进入了末期,是否拱卫意义不大,改朝换代才是该来考虑的问题,所以刘邦犯了这样的错误。

为父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计算,判断这个距离之外,你们兄弟无论封在很什么地方,都不可能与你们兄长产生任何冲突,你们可以好好地发展,建立国家,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