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勇者胜(1 / 2)

强秦 晶晶亮 1787 字 14天前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八百里洞庭的景象。不过,秦时的洞庭湖却并没有这般的辽阔广袤,洞庭水系只是整个云梦大泽的一部分,与大江以北的浩淼江面相比,南方的洞庭湖水面并不开阔。

湘水、沅水从五岭、雪峰山深入一路北向,过了长沙之后,水势陡然放缓,然后轻轻柔柔的注入水泽之中。

这点缺少了冲刷力的水量,显然无法造就又急又深的险峻湖泊,而泥沙沉积之下,又让洞庭湖水道变得分外难行,要是不熟悉水情水文,船只极有可能遭遇到搁浅甚至于倾覆的意外。

长沙国二王子,大将军吴封率军就设伏于此。

书生意气的吴臣脱逃南郡,让吴封及其羽翼得以顺利的掌握了长沙国的军政大权。

大江之南,素为楚蛮之地。

长沙国位于云梦大泽的南面,这里也是昔曰楚国关押黥犯、流放有罪大臣的地方,当年楚国大夫屈原被贬,最后投汩罗江而死的地方,就在长沙国境内。

春秋战国,中原**。

战乱频频,民众流离失所,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家族纷纷南迁,其中的一部分,就来到了长沙国。他们的到来,让长沙国的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而这种飞跃在吴芮统治期间,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李原的新秦军在北方大地上所向无敌,但凡反叛的力量不管强弱,不论英雄,纷纷瓦解消散,依附在这些反秦势力上的旧部们,也各自逃生或隐居深山,其中有一部分的人,在眼见着中原无有立足之地后,遂毅然南渡,来到长沙国投奔吴芮。

他们中间,就有弃魏从楚的名士张敖,其为张耳之子,在楚国灭亡之后,张敖担心被秦国追究其游说项楚攻伐之事,遂与门客贯高、赵午偷渡云梦泽,来到长沙国避乱,不久后,张敖被吴芮任命为国相,贯高为大夫,赵午为将军,他们与吴封不谋而合,将长沙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把控。

这一次,为了应对秦军的进犯,吴封、张敖、贯高、赵午也是精心准备,在全国总动员的命令下,长沙军以一万余人守卫都城长沙、另以千、百人守卫境内的几座县城,剩下的一万二千余精锐,在吴封、赵午的率领下,乘坐大小战船百余艘,沿着湘水北上,准备在洞庭湖与湘水、沅水的交汇处与秦军决战。

——。

长沙军设伏于洞庭湖进入湘水的水道周围。吴封令赵午率领一部佯装抵抗且战且退,自引主力舰队隐伏在沅水河道,等到冯宣军进入曲折多窄的水道时,才始一举杀出,试图全歼冯宣这股“轻敌冒进”的秦军部队。

面对前后夹击的困境,冯宣顾不得喝斥吴臣无能,事先不告知清楚敌情,连忙下令曼丘臣部速速登岸,建立营垒固守,同时,己部水军以轻舰艨冲为先导,以楼船为主力,一反被动挨打的局面,反向朝着赵午的长沙军冲了过去。

水道狭窄。

船只转身不易。

秦军又面临夹击的困境,要是不能迅速的破除一个方向的来敌,就只能被围困歼灭。

进还是退。

是选择迎战,而是掉头退回大泽。

冯宣在决择面前,毫不犹豫的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李原一直教导的信条,秦军水师的五十余条大小战船几乎将水道堵得严严实实,要是号令不一,有的船想要转身,有的想要进攻的话,势必会造成自乱,而那样一来,秦军不用与敌交锋就先败了。

“咚咚咚——!”楼船座舰上,甲板上赤膊的秦军甲士正在拼命的擂响战鼓。

船舷交接处,一个个手持长戟的士兵神情严肃,正在听着带队队率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等一会儿,他们就会在船只交会时与敌卒面对面的对战,这种水上的接舷战最考验的就是人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面对敌方刺来的锋利枪尖,你是迎上去狠狠的回刺,还是惊慌失措的掉头逃跑,这一瞬间的选择,考验的不仅仅是人心,还是团队合力。

冯宣水军组建于三年前,分别由来自巴郡的巴族将士、云梦泽的盗寇,还有南郡招募的青壮组成,这支水军部队成立之初,曾经与英布军大战过一场,当时的情形可比现在凶险多了,而经此一战的许多战卒如今已是军中的各级将校了。

“大秦,大秦!”

秦军战船上,呼喊声一阵高过一阵。

河岸上,秦军偏将曼丘臣正率领着他的步卒在沼泽地带艰难前进,水军危殆,如果冯宣的船队覆灭的话,曼丘臣的这一支孤军退无可退,食无可食,就会陷入到敌军布下的包围圈中,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存,两支秦军必须并肩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