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2 / 2)

小蜜娘 沈桑榆 2800 字 2个月前

京津的码头离京城还是有些距离的,等到院子时天色已昏暗,江垣下职后就收到了消息,便到沈家宅院里等候,待听得门口的动静,算算时间,也应是到了。

门口挂了两个大红灯笼,被风吹得乱晃,灯火摇曳,江垣派出去接沈家人的是他的心腹,如今正指挥着下人们搬东西,那都是一个个的壮汉,轻一些的一个人便可抬一箱笼,井然有序地开始行动。

只有一辆好马车,是江垣自己的马车派了出去,想来沈家四个主子也是够了,谁知还有个杨世杰,但那下人的马车定不舒服,想想也就一会儿,便是算了。

杨世杰时隔几年再同蜜娘坐同一辆马车,当年那个甜滋滋的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杨世杰不敢多看,低头看书,眼角余光却一直瞧见她,那书隔了许久才翻一页。

沈兴淮虚瞥了蜜娘一眼,蜜娘正靠在靠垫上,看一本画册,毫无察觉。

冬日里天黑的早,到宅子的时候还不算太晚,但夜幕已经开始降临。

沈三和沈兴淮先下来,江垣舒了口气,笑着走过去:“沈叔,兴淮。”

沈三上前打量他,拍了拍他的臂膀:“大了,高了!”

这三年过去,江垣又长高了不少,他出身武将世家,自是不弱,江垣笑着点点头,“沈叔如今也富态了。”

沈三比之原先胖了一些,好在那张仙风道骨的脸撑着,他摸了摸肚子,暗想可不能再这般下去了。

杨世杰从马车上下来,江垣对他有几分印象,似是姓杨,杨世杰先作揖:“江公子。”

沈三:“世杰同我们一块进京的,好有个照应,恰好他有族叔在京中可投奔。”

江垣回之以礼:“杨公子。”

江氏踩着板凳下来,那外头的凉风吹得脑袋清醒,见到江垣,如同长辈见着心爱的晚辈了,笑得上前拉住他的手,“阿垣!竟是这般高了!”

江垣微微低头,报以亲近之意,“江姨。”

他目光转了一圈:“蜜娘呢?”

杨世杰听得他这般自如地喊着蜜娘的名字,心中微紧,复又想起他是江氏的远亲,是蜜娘的表兄,又如安慰自己一般。

蜜娘这才窸窸窣窣地出来,先是探出个脑袋,慢慢弯着腰走出来。

车上一路,她的钗环都有些松懈,身姿比一般姑娘高一些,许是经常骑马的缘故,轻松便是从马车上下来了。

江垣有些呆滞,面前那姑娘的五官熟悉,抿嘴一笑隐约可见那甜甜的梨涡,却是难以将三年前那一团孩子气的小姑娘联想到一起,长大了……

蜜娘亦是有些羞涩,躲在江氏身后不敢看他,江氏把她扯到前边来:“你不是一直嚷嚷着江哥哥江哥哥嘛,见着了和闷葫芦似的。”

蜜娘飞快地看了江垣一眼,轻轻地叫道:“江哥哥。”

江垣有些无所适从,但毕竟这几年历练得多了,亦不是毛头小子,轻笑道:“蜜娘也大了,差点就认不出来了。”

江垣眼中漾着温柔的笑意,蜜娘略有些吃不开,但放松了许些,想起江垣以前对她的好,大着胆子看向他。

就着红灯笼的灯光,江垣看清了些,那眉眼依旧是那般,长大些,看着脱了些稚气,多了份姑娘家的妩媚,若说不一样倒又道不出来,儿时那股子娇憨可爱褪去了,初露那芳华,她甚少见外人,亦是不知自己独特,如同儿时那般瞧着他。

沈兴淮道:“外头冷,咱们先进屋里去。”

屋子里早生了炉子,暖和些,沈家只带了两个丫鬟和两个小厮,家中下人本就不多,还需留些照顾范先生和闵姑姑,看守园林,年初沈三又买了几个下人看守园林,才放心带了四个出来。

屋子里早已做好了饭菜,大家午饭吃得草草,如今也都饿了,进了屋子便是先开饭再说。

“这宅院没能通地龙,定是没有园林暖和的,暂时只能靠炭火取暖。”江垣知他们定是不习惯这京城的冬日,第一年从蘇州府回来,他常年练武的身子都有些不习惯,那园林里的地龙也不知是怎么建造的,太暖和了。

沈三他们早有心理准备,这建造好的宅子没办法再装地龙,除非把这宅子重建,若沈兴淮中了进士,确定留了京城,那或是会有些打算,现如今定是不可能的。

“没事,多穿点衣服就行,屋子里头生个炉子也暖和的,就是这京城燥得慌。”说着沈三又忍不住摸了摸手掌,糙得有摩擦声了。

蜜娘心道,她身上都干得起皮了。

沈兴淮以前就生活在北京,知道北京的天气,但好歹古代比现代还好一些,没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没那么差。但从小生长在蘇州府,前年来由南往北,那气温、湿度的差异差点没让他冻得干瘪。

也难怪都道南方的妹子水灵,那是因为北方太干燥了。

杨世杰沉默地听着他们絮絮叨叨,就好像是一家人,内心莫名地不喜那个叫江垣的少年。

沈三目光一转:“世杰啊,今朝已经夜了,奈就住上一晚再去找族叔。”

沈三用蘇州话说的。

杨世杰抬起头,笑着点点头,从善如流:“多谢世叔。”

江垣同杨世杰目光对视几秒,同时收回视线。

江氏给江垣夹了快肉道:“如今脸颊子瘦了,多吃点。”

江垣如同得了宠的小孩儿,笑着眯起了眼睛,“多谢江姨。”

正好,他也不喜欢他。

来京城的第一晚大家都有些累了,便是早些歇息了,待第二日再做整理。这宅院属于京中的官宦区,周围多是做官的人家,江垣推荐沈家买在这儿,贵是贵了些,但周围邻里都多数清贵的文官,品级不算太高,离皇城又近,日后入职方便。

周围人家昨日就听到了动静,第二日也都讨论起这搬进来的新人家,这卖宅子的一般都是年老致仕的、辞官归家的,那栋宅子原先是个四品官的,有四进,那老爷子是个有能耐的,撑起一番家业,奈何子孙不行,老爷子眼瞧着年纪大了,要致仕了,那家里头便是整日吵吵嚷嚷,闹着分家财,几个儿子都瞧中了这栋宅子,这栋宅子大啊,气派呢,老爷子气得不行病倒了,便想把这宅子卖了回老家去。

有时宅子太大也不好卖,价钱高,这儿都是一些文官家庭,王孙贵族大多不在这边,家里头摊子小,大部分都是两进,这一栋足足有四进,这周围最大的一户,老爷子卖的时候都忐忑不报希望,谁知遇到了沈兴淮,沈兴淮有心做打算,便是买了栋大的。

周围人家都瞧着呢,原先那孙家利索地搬走了,想着是哪户有钱的主给买下来,这地皮大,这边买这么大一栋宅子可不便宜,都砸吧着嘴,不知是什么人家这般有钱。眼望了许久,也不见有人住进去。

隔了将近两年,居然有人入住了,纷纷探听消息,或是派人送些贺礼打点一下关系,指不定是外放官员准备回京落定哩。

住这一片的多数都是做官的,打点好关系准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