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2 / 2)

[明朝]科学发展观 青律 1704 字 2个月前

杨一清年纪大了,桂萼张璁结了小圈子抱团,历史上还有贪污的黑点。

眼下之急,是要多提拔几个能干的人上来,帮他一把,让经部的成立和各种事宜都能更高效率的运作起来。

王守仁和杨慎还在路上,起码还得等一个月,眼下自己信得过的,好像也只有徐阶了。

想到这儿,虞璁托着下巴发起呆来。

徐阶这时候,还是个小年轻啊,胡子都没长呢。

苗子自然是个好苗子,后来也是官升礼部尚书,斗倒了严嵩还调/教好了张居正。

但他现在还只是个国子监祭酒……要是贸然予他权位,等同于把徐同学当成靶子,让他被一帮人追着怼。

陆炳写完名簿,便屏息凝神的站在一旁,连呼吸声都静悄悄的。

虞璁想来想去,忽然一拍脑袋。

青词!

原主朱厚熜当年强行让一帮小臣上位,不就是因为他们青词写的好么!

“陆炳,你现在就去,把徐阶给我带过来,”虞璁一拍陆炳,两眼发光道:“就说朕有事问他,速去速回!”

没过一炷香的功夫,一脸茫然的徐阶就被带到殿中,略有些生疏的行了个礼。

像他们这样的品级极低的小卒,顶多在朝会上瞥一眼皇帝模糊的影子,哪里敢想自己会有被皇上私下召见的机会?

虞璁随口让他免礼平身,然后不痛不痒的问了几个国子监的问题。

由于他自己不太熟悉这国立大学里是个什么情况,也只问些伙食如何,俸禄够不够这样的小事儿。

徐阶按着礼制,不敢抬头面见圣颜,只沉稳的答完了一个个琐碎的小问题,言语不多不少。

“朕从前,看过你殿试的文章,记忆颇为深刻。”虞璁握着哥窑茶盏,用指腹摩挲着光滑的质地:“行文流畅自如,政论深刻有见地,颇为不错。”

徐阶愣了下,颇有种自己在做梦的感觉。

皇上——皇上居然还记得自己的文章!

这每届考进来的士子,看似都是全国凤毛麟角的才子,实际上进了国子监之后,想要出人头地,做三品以上的高官,可能熬几十年都未必可能。

文官数众,但皇上竟记着自己的文章,这是何等的知遇!

“徐爱卿,”虞璁顿了一下,心想自己又得昏君一次了:“朕近来颇好道论扶乩,想委你为朕作一篇青词。”

青词?

徐阶怔了下,失望的心情在心底无声的蔓延。

他原以为,皇上相中了他的才学,是打算让他为国家效力,恪尽职守。

原来——竟是让他作这样的锦绣文章!

什么青词,不就是写给天上神仙看的吹嘘之作吗?尽择些华丽词汇,再吹捧下太平盛世、天子功德,回头一把火烧掉,便当做与上天相谈了。

想到这里,他只觉得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被泼了盆冷水,全都浇灭了。

“可听清楚了?”虞璁怕他没理解,又开口道:“明日午时之前,递到乾清宫前的孙公公那便可。”

徐阶忍下心里的不甘,低低应了一声:“臣,遵旨。”

……怎么感觉你怪不乐意的?

虞璁挠了挠下巴,隐约看出来这徐大才子似乎并不兴奋啊。

这要是严嵩被私下邀进乾清宫里,恐怕当天下午就能把青词递过来。

徐阶兴趣缺缺的又回答了他几个问题,便请辞告退了。

皇帝大人要了碟桃子切块,边吃边纳闷哪儿不对劲。

不过说到这姓徐的,他突然又想起一个人来。

虞璁啃着桃子,心想自己这穿个越,玩的跟卡牌收集游戏一样。

“阿彷,你听说过徐渭、徐文长这么一个人没有?”

整个大明朝,真正令后世铭记的大才子,只有三人。

撰写《永乐大典》的解缙,被放逐流亡的杨慎,和这既能画作诗文,又能行军奇谋的徐文长。

三个人里,他嘉靖朝独占两人。

正可谓是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