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吏治(1 / 2)

崇祯聊天群 叫天 2270 字 9天前

政绩好,能升官,而官越高,则俸禄越多,待遇越好,这本身就已经是对官员的一种激励。然而,这和另外金钱的奖励,也并没有冲突。如果这等政策能早日实施的话,相信嘉靖年间的直臣海瑞,也不会过得那样窘迫了!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转头看向底下队列中最前面的两人道:“具体条陈,由温卿和曹大伴一起商讨一份出来,朕再看看,要是没有问题,就可以昭告天下。”

温体仁一听,立刻躬身奏道:“微臣领旨!”

“奴婢遵旨!”与此同时,曹化淳也躬身奏道。

不过,崇祯皇帝显然还有事交代,目光扫视底下群臣,又接着说道:“诸卿应该能看到,国库的钱,一年比一年充盈,且增长速度很快。这有赖于诸卿的努力,还有大明各级官吏的努力。朕以为,以后为朝廷出力,为大明办差者,皆受大明之俸禄。从此以后,就没有官吏一词,而只有官员!”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都没想到,皇上年年出新招,这到了年末,竟然又出了这么一个大招。这样的事情,可是华夏几千年来未有过的啊!

这么想着,一时之间,没人说话,都是脑筋急转,在思量着这个事情。

崇祯皇帝却不管他们,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说道:“虽然朝廷会为此增加大量的俸禄开支,可朕觉得,此事很有必要。为大明出力者,大明亦不能亏待之!以前的时候,朝廷穷,没法子。可朕相信,以后大明会越来越富裕,朝廷也会有更多的钱,绝对可以支付这笔开支!此事,诸卿以为如何?“

虽然他在最后的时候,是问众卿的意见。可他的语气,却是坚决的,几乎就是斩钉截铁地。崇祯皇帝毫不掩饰地,向底下群臣传达了他的意思。

在崇祯皇帝说完之后,文华殿内一时安静了下来,并没有人立刻就有奏对。

崇祯皇帝也不急,他知道自己这个提议,是以前王朝从来没有过的,要让这些明朝的官员接受这个提议,自然要给他们一点时间。

户部尚书毕自严首先抬头看了下崇祯皇帝,似乎是想说话,可想起自己虽然拿得不多,可终归是榜上有名,如今还是戴罪之身,便又低下头去,没有说话。

但他的这番举动,却被崇祯皇帝看在眼里。就听崇祯皇帝对他说道:“毕卿如有想法,尽管说出来给朕听听!”

听到这话,这些人立刻从中听出了皇上的一个态度,就是对于他们这些尚书,皇上并没有打算一棍子都打死!这个事情,很可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或者是法不责众,又或者是不好一下追究这么多部堂高官吧?毕竟在这份名单里,几乎涉及了六部侍郎以上的高官,是大明文官最顶尖的一部分。一窝端的话,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这么想着,毕自严心中松了口气,立刻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我大明朝自开国以来,所发放俸禄之官员,一县也就几人而已,办事之吏员,却多大几十倍之多。如若全都给予吏员俸禄,这次支出,罪臣掌管户部,实在是拿不出来的!”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心中不由得想着,感情刚才自己的话都白讲了。这个户部尚书,还真只顾眼前。不过这也不能怪他,谁让他没有见过工业化之后,社会财富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这国库的收入,自然也会以几何级增长。等到以后,国库收入,估计都要以亿为单位来计算,而不是之前的百万两。又或者,毕自严是被以前国库里面能饿死老鼠的往事给吓的?毕竟连他的兄弟,原本的辽东巡抚毕自肃,也是因为发不出军饷,被闹饷的丘八给羞辱而自杀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都有点不好意思提,他所说的吏员,其实还包括了那些捕快之类的。官衙中,分官、吏、役三等。这些人,在后世都算是公务员,都是吃国家俸禄的。如果非要有不同意见的话,那这其中的役,也可以和后世的临时工勉强对等起来。按照崇祯皇帝的想法,这些衙门办事的人,都应该给俸禄。

不过此时的他,想了想,暂时就不提役这一等级了。否则步子迈得大了,很可能会扯到那啥的。这事儿就分两步走好了,先把吏的事情搞定。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对毕自严说道:“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量力而行,给予这些吏以朝廷能负担地起的俸禄。等到来年国库收入更多之时,可以再加以调整。朕刚才已经说过,国库收入会越来越多,再不会出现以前的窘迫,这一点,毕卿放心好了。”

毕自严听到皇上并没有一步到位的想法,而且也再三强调国库之收入会越来越多。想想这几年的情况,再根据现状展望未来,似乎还真是如此,便没再言语了。

文华殿内,又再次安静了下来。众人看到,户部尚书其实是提出了异议,可皇帝虽然有所退让,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吏员要给俸禄这事,却是丝毫没有退让。这个时候,他们就明白崇祯皇帝的决心有多大了。

这一次的安静,并没有太长时间,就见温体仁躬身奏道:“陛下,有关吏员,说得严重一点,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是故,吏员之重要,臣以为须重视之。“

温体仁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很严肃:“我大明朝自成祖开始,吏员不能当御史,不准参加科考。是以我大明朝当吏员之人,多半为科考无望的落第生员或身份卑贱者。此等人,前途无望,多会谋求银钱,败坏吏治!”

说到这里,温体仁又一躬身,露出一丝钦佩之意道:“陛下之意,给予俸禄,谓之官员,就等于给其出身,微臣以为,乃是整顿吏治之善政也!”

其实,在明朝以前,官吏是不分家的。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哪怕是到了宋代,官、吏间的差别也不明显。一如温体仁所说,只有到大明成祖时候开始,这差别才开始显露出来。吏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师爷。他们的俸禄,是由聘请他们的县尊等个人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