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天大的好消息(1 / 2)

崇祯聊天群 叫天 2274 字 9天前

“报……“一人单膝跪地,向堂上坐着的那人禀告道,”这两天奴才所部探马损失俱增,奴才以为,明狗加大斥候力度了!“

堂上这人,须发几乎全白,咋一看,怎么都有五六十岁的人了。他虽然坐在威严大堂上,周围亲卫持刀林立,听着军情禀告,可总感觉他似乎提不起什么劲来。

他就是镇守辽阳的奴酋,满清四大贝勒之一的爱新觉罗阿敏。虽然他实际年龄才五十不到,可镇守辽阳后的这些日子,显然不怎么好过,以至于原本还有野心觊觎帝位的他,都老相了很多。

此时的他,听到军情禀告后,已经有点麻木了,挥手不耐烦地说道:“这都多少次了,明狗又在吸引我大清注意,想要在什么地方搞出什么幺蛾子了吧!”

一直以来,鞍山驿堡和辽阳之间的斥候战从未停过,有的时候,明军突然有加强斥候,不知多少次,让辽阳这边以为明军要准备攻击辽阳,不得不同样调兵遣将,加强戒备。可精神高度紧张了一番之后,明军又偃旗息鼓,什么事都没有干,让辽阳这边很是惊慌了一阵。

虽然后来的几次,也确实有过动作,可明军在辽阳这边加强的斥候战,却只是为了吸引大清的注意力,而后在其他地方行动。就比如最近的一次,就是在镇江堡劫粮。

这么搞来搞去,时间长了,阿敏真是麻木了。虽然他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告诉他,这样不好,可没办法啊,大清的实力就这么一点,又打不下鞍山驿堡,只能这么耗着。

这耗着耗着,也不知道在那一次明军突然加强斥候战后,就真得对辽阳动手了。以前的时候,他还非常在意这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紧绷着的神经,绷久了之后,一直没见明军对辽阳有真正的攻击。次数多了,粮食物资,还有兵力的持续消耗,实在是让他振作不起来了。

一如这次,阿敏都没什么紧张了,挥手说道:“让各部加强戒备即可,另外,照旧例,往沈阳发一封军情奏报。就这样!”

说完之后,他站起来升了个懒腰,精神头实在有点不济了,还是去休息吧!

辽阳到沈阳的距离,不用一日快马就能赶到。同样老相了很多,也瘦了不少的皇太极,接到阿敏的军情奏报时,同样感到无奈。

不知道明军的具体情况,只靠斥候战的烈度做出判断,实在是没法判断!

感觉到情报的匮乏,皇太极就忍不住想起自己派往关内的人。

最开始的时候,是派了宁完我去,结果只让江湖中带了一次消息回来后,就再无音信;原本以为范文程比宁完我要有本事,可没想到,他进关之后,竟然过了这么久,都音讯全无。

那关内就仿佛是一个无底洞,他感觉再派人过去,都是没有什么用处。如今这种没有消息的情况,真的是聋子、瞎子,空有一身战力,却全然用不出来。这被动挨打的滋味,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

因为朝鲜过来的粮食再次被登莱巡抚卢象升给劫走,如今大清的士气格外低落,这死气沉沉的样子,完全不像刚开国几年应有的现象。想想几年之前,还不是这样的,这转变也真是太快了!

如今这些情况,皇太极还在努力避免,一直在宣传,告诉他的大清子民,只要熬到秋收,大清就不会再缺粮了。可是,这种宣传的效果并不好。

至于原因,皇太极其实心中也有数。一年年,一次次地说着这事,可最终一次次都没有成为现实。次数多了,这话就没人信了。

想到这里,皇太极也丢了那封军报奏章,斥候战的烈度增加,又不是第一次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准确的消息,他甚至都不敢派动一兵一卒。

叹了口气,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徒步走出殿外,看着天空的云彩,有点呆呆地出神。他的心中,不断地在向老天爷发问:“大清的出路在哪里?”

鳌拜就随侍在皇太极的身后,默默地看着昂头看天的主子,心中对此感到非常憋屈。明明大清的战力强大,以前打得明军都不敢野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可如今倒好,明军斥候在嚣张,大清却有了避而不战的意思。还有,大清国内的死气沉沉,就犹如垂死老人一般,这也让鳌拜这个大清第一勇士感到份外的不适。

正在这时,皇太极忽然说话了,就见他指着宫外方向说道:“以前的时候,朕不时还能听到宫外传来的喧哗声,那个时候,朕觉得有点吵闹,那些人不懂礼仪,禁止皇城周边再有喧哗之声。可如今,朕不知为何,却很想再听听宫外传来的笑声,还有那充满自信地豪迈声音,无所畏惧地嚣张声音。朕……朕这是怎么了?”

鳌拜听了,心中感同身受,此时的他,感觉自己也很想听到主子所说得那些声音。大清如今的暮气沉沉,实在太让人难受了。

他正在想着要说什么来回应下主子的话时,就听到宫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如今这宫里都非常安静,那声音就有点响。外面说话的声音,也不实传进来,隐约能听见。

“……朝鲜……”

“……殿下让八百里加急传消息过来……”

听到隐约地话,顿时,皇太极的脸色变得很是难看,就算自觉无所畏惧的鳌拜,也同样脸色一变。实在是这几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八百里加急,每次收到的,都是让他们难以接受的坏消息。这次数久了,在皇太极等人的心中,八百里加急和坏消息,几乎是等同了起来。

这个时候,又是八百里加急,这会是什么坏消息?联想起从辽阳阿敏那送来的军情奏报,皇太极忽然心中一惊,该不会是明国发兵去攻打朝鲜了吧?要真是这样,大清是救还是不救?派兵去救的话,辽阳、沈阳怎么办?粮草物资又从哪里来……

一个个头疼的问题冒出来,皇太极都感觉自己要站不住了。那些人时刻惦记着这位置,你们可知道,如今在这位置上,每天有多难熬?

皇太极这么想着,此时甚至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都不想听这从朝鲜发过来的八百里加急的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