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发展前景(1 / 2)

春柳湖上 杨远新 1610 字 9小时前

第五节 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发展前景

龙寿县又是“牛蛙”之乡。

上世纪80年代,刘筠的甲鱼课题组在春柳湖采集野外甲鱼标本时,夏为清在湖滩听到牛蛙的鸣叫,感到很惊讶,便立即向自己的老师刘筠报告了这一新的发现。

刘筠接到报告,既惊讶,又高兴。

他内心对牛蛙寄托已久的梦想似乎看到了曙光。

牛蛙本是古巴共和国的国宝,上世纪60年代,古巴共和国领导人卡斯特罗将20对牛蛙作为国礼赠送给我国家总理周恩来。为了给牛蛙找到一个最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国务院派出高级别专家组,经多方考察,最终确定自然环境优美的龙寿县为牛蛙生长繁殖基地。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牛蛙自引进的那一刻开始,便风行开来,但始终没有揭开其生殖生理的面纱。到了上世纪70年代,牛蛙便销声匿迹。

刘筠一直怀揣揭开牛蛙生殖生理面纱的梦想,但始终苦于找不到牛蛙活体。他自从来到春柳湖开展四大家鱼人工鱼苗孵化试验,就暗暗寻找牛蛙的踪迹。

他听了夏为清的报告,便亲自来到现场探查真相,那种如同牛吼般的叫声,的确是牛蛙的鸣叫。刘筠认定这是上世纪60年代当地喂养牛蛙繁殖未成功,中断喂养后遗落野外的幸存者。

他的判断得到了黄春江和春柳湖渔民的印证:这种牛吼般的叫声由来已久。

他立即和黄春江共同研究捕捉幸存牛蛙的方案,并布置夏为清领着一帮人实施。几乎同时制订出了牛蛙人工繁殖的实验方案。

刘筠和黄春江果断决定:将研究甲鱼人工繁殖与研究牛蛙人工繁殖在春柳湖同步推进。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筠带领他的弟子运用受精生物学、胚胎发育学理论,借春柳湖这块宝地,通过大量的实验,攻克了牛蛙在中国生态环境下科学繁殖的技术难关。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肩上挑着一担东西走路时,其速度反而要比徒手步行快得多。原因在于压力往往是动力的伴侣。在科学研究中,刘筠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着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早已晋升教授的刘筠没有那种功成名就的架子,依然一双草鞋深入春柳湖,将他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细胞工程育种领域。

他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鲫鱼,取名湘云鲫,和三倍体鲤鱼,取名湘云鲤。

这一成果的取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传统的鲫、鲤相比,湘云鲫、湘云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大的优势,且肉质鲜嫩、味道甘美。湘云鲫比普通鲫鱼的长速要快几倍,一条当年的鱼苗可长到0.5公斤;湘云鲤的长速比普通鲤鱼的长速快20—30%,当年的鱼苗可长到0.75公斤。

受专家们器重的还在于湘云鲤、湘云鲫所特有的不育性。因为三倍体的湘云鲫、湘云鲤可以在春柳湖以外的任何水域放养而不会产生后代和干扰其他鱼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