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绝望(2 / 2)

杜学文自然没那个翻盘的心思,他最大的愿望,就能能像历史上的孙权一样,得一个“生子当如杜鹏举”这样的赞誉,就知足了。

虽说眼前这一战,和杜睿那辉煌的战绩比起来,简直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杜学文还年轻,他还有的是时间,可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眼下的大食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只是在做着无力的困兽之斗罢了,杜学文想要解决他们随时都可以。

“将军!是不是冲上去,彻底解决敌人!”一个唐军将领建议道。

杜学文摇了摇头,道:“不急!现在上去是徒增伤亡,没那个必要,敌人已在我军瓮中,一口一口的吃掉就好了!”

面对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利,杜学文表现出来的是与他年龄决不相符的冷静,眼看着大食军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就算是掩杀上去,敌人也无力抵抗了。

可杜学文不想平白的牺牲将士们的性命。

他始终都牢记着,当初离开长安之时,杜睿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一将士们的父母妻子将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交到你的手里,你必须竭尽所能的保证他们的生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带着他们活着回来。

杜睿这句话,杜学文从来都不曾忘记过,杜学文更知道,让将士们白白的牺牲,他对不起他们的父母,妻子。

此前进攻亚历山大港,为了节省时间,杜学文只能恨着心选择强攻,但是现在不一样,敌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这个时候,再去逞一时的血气之勇,得不偿失。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大食军在不断的奔逃,可是无论他们逃到哪里,唐军的包围圈就跟到哪里去,从天上向下看的话,就好像地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圆环,在不停的四处移动。

唐军的骑射功夫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人人都是神射手,再加上现在这局面,大食人都挤做了一团,唐军将士根本就不需要瞄准,只要把箭往人堆里一射,就能收割对方的性命。

哈马德里被他的亲卫队保护着,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可是无论他怎么逃,他的身边也总是少不了包围着的唐军。

“怎么办?怎么办?”

哈马德里的脑子里此刻一片混乱,哪里还能想得出好办法来,只能盲目的奔逃,然后看着己方的将士越来越少。

“将军大人!再这么下去,我们就全完了,那些邪恶唐人分明就是准备要将我们困死在这里,将军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有人大声的对着哈马德里建议道。

可是哈马德里此刻已经彻底慌了,他哪里还有好办法,一双眼睛此刻都失去了焦距,很显然,他已经失去了指挥大军的能力。

“将军大人!我们分头突围,从各个方向冲击唐军的包围圈,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将军大人!快下命令吧!”

哈马德里此刻哪里还有决断能力,只是觉得对方好像说的有些道理,连忙说道:“好!好!就这么办!”

命令很快被传达了下去,大食军不愧是天下有名的精锐部队,虽然慌乱,虽然惊恐,可是命令一旦下达,他们还是很快就反映了过来,冒着唐军的箭雨,集结在一起,然后在几个大食将军的率领下,朝着四面八方冲了出去。

杜学文见大食军有了变化,再仔细一看,就猜到了对方的打算,不禁冷冷的一笑,道“大食人倒是好盘算,可是这肉已经放到了国里,再想飞出去,可能吗?传令,分割包围,不许近身接敌,只需用弓箭射击!”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态势,没有不变的形式,用兵的“形”和“势”都不能一成不变,关键在于,就如孙子说的:“能顺应敌情的变化而赢得胜利,可称之为神。”

说的就是作战用兵应象水一样变化多端,才能克敌至胜,因变而变,这在无论何时都是正确的,但现在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有另外一种认识,就是兵应有势,水应有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眼光放远一些,兵是在战争条件下的无常势,水是在周围环境下的无常形,也就是说,兵受战争环境的影响,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周易》中有两句话,可作为孙子这段话的注脚:第一句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一虚一实,就是规律,章法,第二句是“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便是无规律可循,无章法可依。

兵圣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战争环境人们是能够认识的,也能够把握的,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还是冷兵器时代的诸侯争霸战争,就算是后世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人们都能够认识,把握住战争的环境,再用兵,那么兵就成常势了,战争的环境怎么样,就用什么样的兵,在这个大环境下,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兵就是无常势的。

比如二战时期的盟军为开辟第二战场,配合苏军的正面战场的攻势,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在诺谩底登陆作战,那么在登陆作战开始以前,盟军统帅部是经过多方论证,多方调查了开辟战争的环境的形势之后再用兵的,如果德军也认识到战争环境的常势,那么盟军能否登陆成功还是不未知数。

战争环境是个什么样子,那么兵也就是个什么样子。抗战时期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同样也是先认识到台儿庄战役战争的重要环境,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等等因素,在在这个环境下用兵,所以这个兵是有形的,也是有势的,是可以认识的,因为台儿庄战役的战争形势决定了这次战役的用兵形势,只要认识到这个因素,那么用兵才能随心应变,李宗仁将军战前的认真研究并正确的掌握了战场的规律,是台儿庄战役取胜的关键。

那么水有形又是怎么样理解的呢,在传统的观念中,水是无形的,因为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确是如此,水是无形的,水的形是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的,但为什么为会出现这些杂乱无章,奇形怪状的水形状呢,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到水周边环境的影响,水周边环境是什么形状,那么水就是什么形状,人们无法认识和把握住水的形,因为水是千变万化的,就算在一小条线上激起的浪花也找不到相同的一朵来,但人们是可以认识水的有形的,水的形变化是来源于周围环境的形,无法把握住水形的变化,但水周围的形是不变的,可以通过认识水周围的形来认识水的形。比如水周围是一个圆形的环境,那么水肯定是圆形的,不会是方的,也不会是其它形状;如果水周围是一个三角形,那么水也肯定是一个三角形,而不会变成正方形。这就是水的有形,只有充分认识到水周边环境的有形,才能更好的利用。

杜学文不会天真的以为,大食军当真就没了办法,对于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他在心中也早就有了盘算。

所以当大食军做出分头突击的决定之时,他果断的选择了分割包围,他的父亲杜睿最擅长的就是大范围的迂回运动,而后根据地形要素,环境要素,将敌军分割包围,以自己的优势兵力,尽可能的歼灭对手。

杜睿作为一个后世穿越之人,对于后世发生的那些经典的战例自然耳熟能详,他能接触到最深的自然也就是后世解放军的那些堪称天才构想的战例了。

对于分割包围这种战术,杜睿尤其喜欢,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战例便是解放战争之时的解放军对胡宗南,二马之战。

当时第一野战军发起扶郿战役,以一个兵团牵制“二马”集团主力,集中三个兵团歼灭位于扶风、郿县地区的胡宗南及马步芳两集团各一部,迫使胡宗南集团退往汉中,进而孤立“二马”。

其部署便是以第2兵团由醴泉经乾县、青化镇迂回至益店镇、罗局镇,切断武功、扶风地区国民党军西退通路,尔后向午井镇、扶风发展进攻,以第18兵团,由咸阳、兴平沿渭河北岸西进,歼灭武功、杏林镇一带守军后,向午井镇发展攻击,会同第2兵团聚歼罗局镇地区守军;以第1兵团由鄠县地区西进,攻占盩厔、郿县,歼灭渭河南岸守军,策应渭河北岸作战,然后向益门镇、宝鸡发展进攻;以第19兵团附骑兵第2旅由三原进至醴泉、乾县地区,牵制“二马”所部;以第61军警备西安,并以一部兵力向西安以南子午镇方向出击,保障主力侧翼安全。

战役开始之后,第19兵团先行进入阻击阵地,并以一部兵力逼近“二马”所部,修筑工事,佯示进攻。当日,第61军向子午镇地区守军发起攻击,歼其第17军第12师和第69军第84师各一部。11日,第一野战军主力发起进攻,第2兵团西渡漆水河,从胡宗南、“二马”两集团之间楔入,迂回至胡宗南所部第18兵团部侧后,于12日晨先后攻占罗局镇和郿县车站,截断了国民党军退路。

与此同时,第18兵团分路由东向西实施攻击,相继占领武功、杏林、绛帐镇等城镇,歼灭第65军第187师大部和第119军第244、第247师各一部;第1兵团一部在盩厔以南黑山寺歼灭第36军第123师一部,尔后主力沿渭河南岸西益公路西进,在哑柏镇、横渠镇及其以南地区歼灭第90军大部,并向郿县急进。

分割包围至此,第一野战军从东、西、南三面完成了对扶风、郿县地区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第38、第65、第119军的战役包围。该地区守军仅第36军和第90军残部自郿县撤入秦岭山区。12日拂晓,被包围的第65、第38军全力向西突围,企图经罗局镇撤向宝鸡。第2兵团解放军第4军顽强阻击,连续打退国民党军10余次轮番攻击;第3军、第6军在相继攻克扶风县城和午井镇、高王寺诸要点后,即向罗局镇地区国民党军侧后攻击。至12日中午,国民党军3个军被压缩在午井镇以西、罗局镇以东、高王寺以南的渭河滩上。是日15时,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对被围之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激战至20时,歼其大部,余部南渡渭河,被第1兵团歼灭于郿县地区。随后,第18兵团进至罗局镇一带,准备迎击“二马”集团反扑。第1、第2兵团乘胜西进,至14日,先后攻占蔡家坡、岐山、凤翔、宝鸡和益门等城镇。退守永寿、邠县、崔木镇等地的“二马”集团未敢出援,后撤平凉地区。

杜睿接触过那么多的经典战例,杜学文跟在杜睿身边学习多年,自然对这种杜睿最为推崇的战术格外精通,因此从一开始,杜学文就制定下了虚设疑兵,分割包围的战略,务必要将大食人在开罗的驻军全歼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