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计划出兵(1 / 2)

自古以来,史料所记载足以威胁华夏王朝的势力主要就来自于北方的大草原,鬼方,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游牧文化的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农耕文明的华夏民族。

如今杜睿通过努力,以及不间断的军事打击,已经将这些威胁基本上解除了,那么华夏王朝就当真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显然不是的!

在杜睿环球航行之后,大唐已经先一步开始了大航海时代,随着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了大唐帝国的面前,同样的,大唐帝国也首次清晰的出现在了世界各国的视野之内。

大唐的富庶,让那些利益至上的欧罗巴人,不断尝试着探索,贸易,对大唐的一切,都让他们垂涎不已,就好像后世的八国联军第一次见识到恢弘壮丽的圆明园一样,满心都是占有的欲望。

杜睿知道,当他和他的船队,出现在拜占庭的时候,元老院里那些贪婪的贵族们曾疯狂的鼓动希拉克略东进,征服大唐,将大唐变成他们的丝绸行省,好在希拉克略足够冷静,杜睿展现出来的实力,让他打消了那一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今大唐强盛,西方人自然不敢轻易来撩拨大唐的虎须,可是一旦后世子孙不孝,将大唐三代帝王,无数精英,耗尽了心血打造出来的盛世王朝毁灭了,那些西方人还会客气吗?

大唐帝国如今的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特别是燧发枪诞生之后,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以后呢?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亘古不灭的强大王朝,曾经辉煌的大汉,还不是一样化作了历史的尘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唐王朝也会步大汉的后路。

当军队不足以保证一个国家安全的时候,大唐将会成为西方人眼中一个抱着金砖的虚弱孩子,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是灾难的开始了。

后世不少人yy说古代的中国军队如何如何强大,在一些国人的眼中,冷兵器时代欧洲的军事水平远远不如中国,其理由很简单,被汉帝国和唐帝国击败而被迫西迁的匈奴和突厥,到了西方却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欧洲军队,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也有人动不动就抱出《孙子兵法》来证明中国军事水平的领先,事实上《孙子兵法》不过是本兵书,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古代世界上军事战术最先进的是那些地处偏僻的游牧民族,而不是中国和西欧这样的农耕民族,只不过那些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落后,很少留下复杂的著作。

先看看匈奴和突厥西迁时的欧洲格局,匈奴西迁之时,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且都处于国力的相对衰弱期。而当时汉帝国几度重创匈奴都处于统一后的相对强盛期,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同理汉初汉匈之战,刘邦大军曾大败于匈奴,实际上汉朝吃败战是常事,连一国之后都被人调戏而不敢声张,何来的汉朝强大之说?

直到汉武帝北征之前,汉帝国在与匈奴的军事对抗中都处于下风。而东汉时期匈奴战败被迫西迁之时,匈奴内部严重分裂,实力已大不如前。同样,匈奴帝国虽然一度横扫欧洲,但最终也被欧洲人击败。

至于历史上的大唐就更别提了,要是没有突厥的支持,高祖李渊如何能当得了皇帝?

后来东突厥汗国的覆灭与其说是唐帝国武力征讨所致,倒不如说是突厥内部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唐军不过起了收拾残局的作用。最终唐帝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突厥,迫使突厥西迁。

突厥西迁之后,历经辗转来到西亚,重创了当时已经衰弱的阿拉伯帝国,再被铁木真的蒙古军队赶至小亚细亚半岛,后来建立了地跨三洲威震世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即使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顶峰时期,也没能威胁到西欧列强的经济政治中心。

唐帝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同时在西方,阿拉伯帝国也正在向东扩张,最终双方在中亚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处于开元盛世鼎盛时期的唐帝国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在中亚怛罗斯展开会战,阿拉伯骑兵大败唐代名将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此战之后中亚地区全面伊斯兰化。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不用说了,汉民族历史上最丢人的时代,长安都被人打烂了,还要请回鹘军队帮忙收回,回报是长安的男女财物“尽归可汗所有”。看这样的战绩唐朝打的过西方吗?

再说说蒙古帝国西征的西方社会背景,当时蒙古西征之时,欧洲列强和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均处于政治军事经上的衰弱期,只有当时的横跨亚非埃及帝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这个自萨拉丁时代起逐渐复兴辉煌的埃及帝国,在硬碰硬的野战中击败了强大的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如果这事让当时被蒙古骑兵打的晕头转向宋人知道,相信无异于听到一个神话。

艾因贾鲁战役令埃及军威大振,在其后与蒙古骑兵的多次较量中,尽管双方各有胜负,但埃及骑兵丝毫不落下风。至于欧洲,当时正处于一个相对衰弱的时代,即使如此,由一群欧洲小国的骑士和农民组成的杂牌军仍然击败了强大的蒙古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毕竟是获得了胜利,阻止了蒙古的西征,令世界三大文明中的西欧文明免遭蒙古的破坏,不久之后便迎来了全盛的大航海时代。

进攻欧洲和西亚的多为纯正的蒙古骑兵,再加上部分东欧西亚中亚被占领地的游牧民族骑兵,和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有天壤之别,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多为被蒙古占领的中国北方人和朝鲜人等农耕民族组成。

假如蒙古军队早几十年过去,碰上欧洲三大名王时代,估计蒙古军队未必能威风的起来,三名王中的英国狮心王,长弓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而英国长弓战术如果运用得当,几乎就是游牧骑兵的克星,狮心王与埃及苏丹萨拉丁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大战被认为是历次十字军东征战役中的巅峰之战,战术打法与蒙古骑兵相似的萨拉丁骑兵横行亚非所向无敌,却对狮心王的英国长弓阵无可奈何。

当然同样,如果铁木真生活在汉民族政治军事经济上鼎盛的时代,估计就没有威震世界的成吉思汗了。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假设只是为了论证。蒙古南下灭宋的战争持续了45年之久,这也许是蒙古强盛时代遇到的众多对手中最难对付的一个。这并非由于南宋军队的强大,而是南宋所处的江淮地区,河渠成网,城镇林立,除蜀口、襄阳、淮河防线外,西段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东段地处淮河下游,水道众多,后方还有长江天堑,都不利于骑兵作战。但蒙古军队能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发挥特长,以攻占巴蜀为首要目标,同时派忽必烈率军迂回西南攻其腹背,然后北上接应主力东下临安。

只是蒙哥汗在实施他的大迂回战略时,却因自己恋战,遇坚必攻,使其主力钝于四川的钓鱼城下,直至自己意外身亡,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1276年,刚刚结束了汗位争夺内战的蒙古军正式南下,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攻下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迁都福州,而这个被称为有福之州的地方也没能带来他们所希望的福气,1279年南宋政权最后的一支抵抗力量也被蒙古军队消灭,而福州,这个昔日的世界五大城市之一,在经历了蒙古铁骑的洗劫后,再没回复往日的辉煌,在南方一个由福州人所建立免遭蒙古军队破坏的城市在不久之后成为了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这是蒙古铁骑横行世界唯一留下的安定之所。

可见,匈奴和蒙古西征之时都是欧洲相对衰弱的时期,强盛时期的欧洲列强并不会惧怕这些游牧民族,同样的,非强盛时期的中国即使统一在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面前一样只能够被动挨打。

后世的人们长长会幻想,如果古代中国和欧洲交战结果会如何呢?

中国自古农业发达,加上蒙古利亚人种身材较小对资源的消耗相对较低,所以中国的人口远多于欧洲,但由于欧洲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国,因此根据古代欧洲十字军东征和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兵力,这里假设欧洲联军兵力为15万,中国兵力为30万,中国兵力2倍于欧洲联军。双方的兵种为骑兵和步兵,与欧洲相比,中国战马身材较小,速度和力量均不及欧洲马,耐力二者相当。护甲方面,中国的重骑兵在欧洲人看来就是轻骑兵,轻骑兵几乎等同于没有任何防护,步兵的情况也相类似。

蒙古军队能够在与欧洲军队的较量中处于明显的上风,依靠的是闪电袭扰战术,如果正面对抗,蒙古骑兵显然不是欧洲重骑兵的对手,但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民族很难成功使用这样的战术。

而汉族军队在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即使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也难以在正面对抗中取得上风。

中欧军队的对抗结果会怎样呢?

可以假设,由于古代英国的长弓射程要远超过古代中国的弓箭且射速相差不大,进入英国长弓射程的中国军队只能被动挨打,却无法攻击到对方,双方兵力尚未碰撞,中方已经先输一筹。

在接下来的骑兵较量中,欧洲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地冲破中国骑兵的阵形,而中国军队一般情况下几乎难以对欧洲的重骑兵造成严重的杀伤,于是中国军队开始出现混乱。

接着欧洲步兵压上前,由于欧洲人在护甲和体能上均占有明显的优势,阵形大乱的中国军队处于下风并最终溃败。

出于公平以上对战争的假设是建立在正常情况下,特殊情况如某方的将领特别出色,某方正处于国力的鼎盛期等情况不予考虑,显然关于古代中国军事水平远超西方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由于东西方体能上的差异,使得汉族军队无法拥有欧洲那样的重骑兵,农耕民族的生活特性使得汉族无法像匈奴、蒙古那样采用骑兵战术击败欧洲军队,这样在对抗中处于下风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当然是让人十分沮丧的,任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国家比不上其他国家,杜睿也是一样。

杜睿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基础就是双方在正常情况下的作战,当然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战争打的是什么,第一打的是国力,是后勤。同样水平的条件下,国力强者,战力必然强。《孙子兵法》的核心,不仅仅是如何攻城略地,更是教会人如何认识战争,如何看待战争。游牧民族之所与看起来强大,是因为骑兵作战不依赖后勤,可以以战养战,打了就跑,重在机动,但难持久。在孙子看来,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相应的,农耕国家更注重后勤,也是基于上述考虑的。

第二打的是策略,是战术。中国自东周末年开始,长年累月的战乱,为中国积累的大量的实战经验。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由起初的一场战斗几百人参与,迅速增长到一场战斗有几十万人拼杀。参战人数的的增多,带来的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革新,更是战略上的创新,带来的是大纵深,大迂回,大包抄的作战套路,带来的是围魏救赵等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反观欧洲,战争规模由起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万余人参与,在规模上与中国相差甚远,因此欧洲自古以来的军事指挥思想,更多是注重在战术的水平上。

第三打的是科技,是装备。中国军队最开始的时候走的也是重甲的路线。一名士兵护甲重量超过七十斤,这就为行动带来的很大的不方便,在战场上反倒会被打的顾头不顾脚。秦朝商鞅改革后,军队脱重甲,着轻甲,反倒可以减小自己的伤亡,对敌军造成重大创伤。此外,远程武器,不仅仅是弓箭,也有努,投石机等一系列的东西。中国古代军队,装备弩的数量,并不少于弓箭的数量。

第四,打的是编制。古代中国的军队,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大部分封建王朝,保留的正规军队数量也都是一百万以上,编制明确,有行有伍。反观欧洲,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割据情况比较严重,一个封建主手下的军队,往往只有几百人,作战时,根据自己上层封建主的传召,组成一个联合军队,进入战场。这种编制不同,互不熟识的军队,指挥官一旦阵亡,便会立即陷入混乱。

最后是军队的数量,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有32个驻外军团,每个军团大约5000到8000人,一个近卫军团,大约万余人,这些职业军人加一起,满打满算也只有20万人而已。而华夏王朝,每一个实现了大一统的帝国,基本的军队数量大多都维持在百万人左右。

所以说,中国军队和欧罗巴的军队相比较而言,最简单的一个对比就是单兵作战能力,欧罗巴的军人要强于中国士兵,但是大兵团作战的话,中国军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所有优势,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主动,那么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军队可能会取胜。

但是,也只是可能?

这个可能首先要建立在中国军队的主帅足够优秀,装备足够精良,而且还要在数量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杜睿对西方世界一直不怀好意的原因,很简单,西方世界始终对华夏文明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杜睿不能不去忧心。

当年杜睿率领船队环球航行,在欧洲的时间是最长的,先是将英伦折腾的天翻地覆,而后又在奥斯特拉西亚解决了那个矮子丕平,最后又在埃及,将拜占庭和阿拉伯之间的战火,挑动的越烧越旺。

杜睿所做的一切,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欧罗巴这潭水越发污浊,消耗西方国家的元气,为大唐一统天下争取时间。

这一次,杜睿谋划着让大唐西征,抢夺埃及行省也是一样,夺去了埃及行省,不单单能削弱阿拉伯帝国的实力,为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实力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方继续热热闹闹的打下去。

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夺去了埃及,阿拉伯帝国最为强大的马木留克骑兵也就失去了兵源所在地。

马木留克,这个词的原意是“奴隶,或奴隶出身的人”,是目前构成穆斯林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穆阿维叶继任哈里发,开创了倭马亚王朝之后,为了确保自己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力,首先在巴格达组织了一支奴隶军队,也就是马木留克骑兵,其主要的组成就是塞尔柱突厥人,以及生活在后世突尼斯地区的柏柏尔人。

在历史上,马木留克骑兵后来成为了整个中世纪的穆斯林王朝都使用的主要军事力量,这种由购买或掠夺来的奴隶组成的军队,大概是苦大仇深所以战斗力特强吧。

不过饥寒交迫的奴隶在有国际歌之前就知道应该起来翻身作主人了,马木留克军人利用军权逐渐扩大影响,大刀杆子里出政权,往往能够左右哈里发的拥立废黜。

于是马木留克将军操纵了实权,哈里发仅仅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到了十三世纪,他们在埃及和印度都建立过自己的王朝。

公元1169年库尔德人的将军萨拉丁控制了埃及之后,即在他的军队增加了一个奴隶组成的军,其继任者阿尤布王朝仿效这个作法,大量购买奴隶组成军队以保障苏丹的王位。

肉食者鄙,他们根本没想到就是这些保障监守自盗加速了阿尤布王朝的灭亡。后来马木留克的将军们杀害了该王朝的继承者,建立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王朝,使埃及和叙利亚在这一时期一直处在马木留克和其后裔的统治之下。

马木留克骑兵的强大战斗力是世界都公认的,正是由于马木留克扫除了地中海东岸十字军残余力量,并且同在巴勒斯坦及叙利亚的蒙古势力对抗,才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得以免遭毁灭。

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杜睿自然不能无视,所以他计划谋取埃及,简直称得上是釜底抽薪,突厥人已经被杜睿重新招降,如今迁移到了内地,未来将逐渐融合在华夏文明之中,如果在将埃及行省拿下的话,阿拉伯人显然就失去了继续征召马木留克骑兵的能力,这无疑会让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实力,遭到严重的削弱。

回返长安的路上,杜睿一直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越想他越是觉得出兵埃及,对大唐的益处大。

杜睿在思考问题,随行的杜平生等人都离得远远的,生怕打扰了杜睿,等到杜睿发现的时候,已经拉开了很远的距离。

杜睿回头,看着谨慎的杜平生一笑,道:“二郎!上来吧!”

杜平生不敢怠慢,赶紧招呼着护卫上前,紧跟在杜睿的身后,杜平生的马和杜睿的马也只差了一个马头的距离。

“二郎!这次远征埃及,我想让耀设一同随军前往,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