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拜服(2 / 2)

封建王朝的储君,一向是立嫡立长为先。乱世立贤,治世立嫡长。这种传统是经历了历史验证以后,被确认为最有利有效的原则而流传下来的。但是太宗皇帝的行为让他的儿子们觉得,太子,就是用来弑杀的。

这就是李承乾悲剧命运的开始。

从史书短短的记载来看,李承乾聪明、能干、贪玩、调皮,不愿受约束,但这无碍于他有潜质成为一代明君。贞观九年李渊驾崩的时候,守丧的太宗皇帝让十八岁的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发现这孩子干得不错后,以后又多次让他监国,也受到大臣们的一致肯定。这说明李承乾是有能力和才情处理政事的,至少比李治果敢。

毕竟,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这是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太子,怎么没有可能成为明主?

可是,李承乾的内心是不安的。他从小被送到李渊那边抚养,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等其他叔伯的孩子,估计有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他对这些堂兄堂弟的感情也许比自己的亲兄弟还要深。

但是,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这就种下了他内心惧怕失宠失势的种子。因为他知道,一旦失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就再没有荣华富贵。

少年的李承乾,贪玩调皮。李承乾一生事迹,他那些“过恶”,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问题,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贪玩、搞同性恋等,其实都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大毛病。据说,孩子故意捣蛋淘气的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借此来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爱,然而太宗皇帝对李承乾的叛逆,并没有耐心的疏导,而是严苛的对待儿子,御史也指责太子,朝堂里面的大臣很多都被李泰收买了,他们跳出来落井下石,李承乾能不恐惧吗?

尤其是,在一起调皮捣蛋事件中,李承乾伤了脚,成了跛子。这对于身为骄子的李承乾来说几乎是不能承受之痛。他怕被父亲嫌弃,怕被废掉储君之位,他极度自尊,同时自卑,糅合了恐惧和自卑的他就开始慢慢性情大变。

太宗皇帝在和李承乾在你来我往的拉锯中,双方的火药味渐浓,而嗅觉灵敏的李泰及时凑上来,加深了太宗皇帝对于长子的失望情绪。

反正我儿子多,你承乾不听话不争气,我还有别的儿子,你倒是试着再找个爹给我看看?

太宗皇帝追求完美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他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障人士,再加上之前就了解到的承乾的个人品德问题,换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动。

太宗皇帝越是宠爱李泰,越是对李承乾失望,李承乾就越是心慌。

儿子在不安的时候会求助于母亲。长孙皇后贤淑良德,是一个好皇后,可未必是个合格的母亲。她对李承乾这个长子严格要求,却纵容了李泰。在这样的母亲面前,李承乾恐怕有口难开吧。但长孙皇后不是不爱李承乾,她是以皇后的方式来爱她的儿子们。如果长孙皇后寿命延长,我想她应该是不愿意见到李承乾被废的,可惜,长孙皇后英年早逝。李承乾最强有力的保护者消失了,跟父亲的关系又始终不见好转。这种情绪发展到极端,他只能走上最后的不归路:谋反。

失败也是必然的,他没有太宗皇帝当年的资本,而太宗皇帝对于朝局的控制力又比祖父强得太多。

聪明、能干、果断、有权力欲,有决断力、贪玩淘气、任性偏激、雄心勃勃、至死不让人。

不能不苦笑着说,李承乾这些个性,都能在他伟大的父亲身上一一找到对应点,李承乾可能事实上是最像太宗皇帝的儿子,只可惜,他走上的是不归路。

可以想象,如果太宗皇帝不是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如果他没有间接鼓励了其他儿子的野心,可能李承乾就不会谋反。如果李承乾不谋反,他就有潜质成为一代明君。如果李承乾继位,那就没有武后篡位,也就没有韦后乱朝,没有李隆基的盛世,当然也没有安史之乱。有可能大唐会走向更久的盛世。

当然,这都是杜睿的假设,只能存在于如果中。最终在前世杜睿也只能为李承乾叹息。这么一个先天后天都有条件完美的太子,陨落了。

可是就在杜睿无语空嗟叹的时候,上天给了他一次,验证自己假设的机会,他重生了,重生到了一个身份虽然尴尬,但是血统却十分高贵的少年身上。

而且幸运的是,在他重生的那一年,他就遇到了化名秦中山的李承乾,两人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最开始,杜睿帮李承乾,在出于一种同情心之外,也有拿李承乾当作小白鼠,做一番大实验的心思在里面。

他想要看看,如果改变历史,让李承乾登上皇位的话,华夏的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然而,随着两人的接触,杜睿不禁为李承乾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不可否认,若是论才华的话,不要说是杜睿,就是那个和杜睿一向不对盘的李恪,都要完爆李承乾几条街,但是若论德行,就连杜睿这个重生者,都要自愧不如。

杜睿的心里虽然装着华夏江山,炎黄子孙,可是他喜好美食,华服,这总归算是一个不大的缺点,而李承乾在做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上,在杜睿看来是近乎完美的,他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个枭雄,但是如果让他坐上皇帝的位子,他绝对是一位仁君。

他善良,宽厚,仁德,对待每一个人,都十分真诚,做每一件事情,虽然时而急功近利,但是每一次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而且在李承乾的身上,杜睿感觉到了百分之百的信任,这也是为什么,他两次被太宗皇帝罢黜出长安,却依然尽心尽力的为李承乾谋划。

回想当年,李承乾虽然坐在储君的位子上,但是上有一位强硬的帝王父亲,下面的那些个弟弟,诸如李恪,李泰,李佑,李治,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可以说他的那张储位,简直坐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杜睿帮着李承乾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总算是将李承乾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从贞观四年,到永徽十年,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杜睿也从当初一个十岁的少年,到了现在不惑的年纪了。

杜睿在回想着过往,李承乾也是一样,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道:“承明!你的心里还怨恨朕吗?”

杜睿看着李承乾,流着泪说道:“一开始的时候,臣没办法不怨恨,但是后来就想明白了,圣上虽然防着臣,但是却从来不曾强迫臣去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况且臣一直以来,都将圣上当成亲兄一般看待,这世上哪有做弟弟的怨恨兄长的道理!”

李承乾闻言笑了,他笑的很开心,道:“承明!能听你说出这些话,朕的心里很高兴,高兴,承明!这么多年了,朕也时常后悔,朕知道你是大唐第一的忠臣,你对朕一直都是忠实的,但是朕却辜负了你,朕今天要向你道歉,承明!朕希望你能原谅朕!”

李承乾艰难的说着,苍白的脸上浮现起一抹病态的潮红色,额头上也有了些许细汗,可见这番话,他说得如何艰难。

杜睿忙道:“圣上言重了,臣万万不敢受!”

李承乾笑道:“叫朕兄长!承明!朕有很多个弟弟,可是朕的那些弟弟一个个都想着要害朕,他们都想将朕从这张皇位上拉下来,到头来,朕才发现,朕真的是个孤家寡人,承明!朕希望你能做朕的兄弟!”

杜睿泣道:“圣上大恩!臣万死难报万一!”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不!你从来都不曾欠过朕什么,你也不曾欠先帝的,要说到亏欠,也是我们皇家亏欠了你的!承明!朕如今身中剧毒,性命朝不保夕,大唐的江山,朕的太子,以后就要交给你了!太子懦弱,不看成就大事,可是他性情仁善,宽厚,定然是为仁君,承明!你能向对待朕一样,对待太子吗?”

归根结底,李承乾最不放心的还是太子李弘,这也是为什么他硬撑着,一定要等杜睿回来的原因,只有将李弘交给杜睿,他才能放心。

杜睿闻言,顿时连连点头:“圣上放心,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睿知道,李承乾说这样的话,是打算要托孤给他了,一个人受两代君王托孤之重,杜睿也堪称第一人了。

杜睿知道作为托孤大臣,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尤其这一次他要辅佐的人还是一位幼主,历史上,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托孤,就是汉武帝刘彻,托孤给霍光,汉武帝晚年的时候,折腾了半天,弄得太子刘倨家破人亡,鸡飞狗跳,皇后卫子夫和太子一系的势力被摧残得七零八落。

刘彻死之前,对修理太子似有忏悔,发表了《罪己诏》,对若干历史问题作了轻描淡写的决议,也省得后来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没有为太子彻底平反,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并且杀了这个八岁孩子的母亲,因他担心母后专权。

汉武帝刘彻选择用托孤的方式解决接班人年龄太小、不能担当皇帝重任的问题。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顾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

此二人何许人也?

霍光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是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霍光是秘书兼侍卫,金日磾是侍卫兼秘书,两个人都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是皇帝的亲信,并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在皇帝专制时代,尚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皇帝办公机构,一般比三公九卿、宰相六部的权力要大,用老百姓的话说,实权都在这些地儿。

汉代最有权的是大将军兼领尚书事,霍光同志在刘彻死后就是担任这样的职务,里外一把抓。

皇帝托孤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华夏的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n个托孤大臣,至少也得来两位,结构一般是亲信重臣加宗室或外戚,也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

别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泪拉着大臣的手,让儿子给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礼,拜托他们不要有野心不要篡党夺权,有时也会说些大方话,像刘备,就对诸葛亮说,咱儿子实在扶不起来,你不妨取而代之。

人们都熟知的刘备托孤其实也是托给了俩人,诸葛亮和李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也托了俩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马懿,清初顺治托孤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离得更近的咸丰皇帝托孤于当时的在任军机,一共八个。

但是这些人们熟知的托孤后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权力交给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们要么一人独大,其他皆成为附庸,要么干脆闹分裂搞斗争,直到动刀动枪下大狱喝开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约的局面很难形成,集体保驾的设计总要落空,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这个权力没法制约的,一制约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会想到把丫的肉体消灭来个彻底解决,有权压倒一切。

历史上最成功的托孤就是刘备在白帝城演的那一出苦情戏,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

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

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知道华夏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人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呢?

首先,华夏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

其次,就算刘备是个例外,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

最后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杜睿就觉得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

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

应该坦诚,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托付一个人,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没用的东西。

所以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阴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杜睿不希望李承乾说那些“诡伪之词”,李承乾也确实很坦诚,他甚至都没有安排一个宗室之人与杜睿相互制衡,或许他有过这样的心思,但是他又能托付给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