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附和,自然也会有其他人附和。
当然,其中也会有反对的声音,与赞同的人混在一块,你提疑虑我辩驳,来来往往,各抒己见。
这种反对的质疑,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一味的一面倒,更容易推动气氛。
孙恪倚在窗边,在大堂里看到了施幺的身影。
施幺没有到小王爷跟前行过礼,但孙恪知道,这是听风在用的人,也就是蒋慕渊的人手。
孙恪看了两眼,嗤地笑了声,自言自语道:“我说那天他怎么提‘上上之合’,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那日,就是在这个雅间,蒋慕渊说了那么一句。
孙恪彼时就猜到蒋慕渊会有所动作,只是不知道他会冲着什么事儿去,这会儿是真相大白了,蒋慕渊想拿太子之位做文章。
小王爷不喜欢掺和朝事,却并不介意蒋慕渊用他的“上上之合”做开路先锋。
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这些小事儿若还要分清楚,这日子就没有滋味了。
再说了,他能定下合心意的小王妃,全是蒋慕渊的功劳,连定婚期,都是沾了蒋慕渊的光。
这是礼尚往来。
京中有了议论的声音,最初是在百姓之间,慢慢的,朝臣们私底下也会议论几句。
傅太师背着手走进了文英殿,这两天,也有一些交好的同僚来与他说道此事,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倒也透亮。
蒋慕渊先前就特特拜托过他,眼下小公爷不在京中,对傅太师而言,也算个好时候。
文英殿里的气氛与先前有了不少变化,几位殿下看来也是心知肚明,看起来还是兄友弟恭,实则多少会有忐忑和起伏,尤其是有野心的孙祈和孙宣。
有孙睿拦在前头,他们的机会太小,哪里会不着急。
傅太师和曹太保、冯太傅都商量了几次,在圣上召见他时,试探着提了几句。
“圣上让皇子们学习政务,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这几个月,殿下们在文英殿里都很有劲头,”傅太师说得很慢,一面讲,一面留心圣上的神色,“蒙圣上信任,让三孤统领,老臣也和殿下们多了不少交流。
说句不恰当的话,读书要天分,习武要天分,处理政事一样要天分。
并不是每一位殿下都能有出众的天分的。”
圣上抬起眼皮子,往椅背上靠了靠,道:“继续说。”
傅太师颔首,道:“大殿下、五殿下的天分都不错,但三殿下独树一帜,又有圣上前些年的教导在其中,他远胜兄弟们。”
圣上道:“其他几个呢?太师也一块说说。”
既然要说,傅太师是哪个也不想得罪,便道:“二殿下志不在此,六殿下、七殿下年纪还小,心性不定。”
这是斟酌后的说法了,依傅太师的想法,六殿下孙骆性情平和,他和孙淼一样,对政务能认真听、认真学,却不会去表现自己,因为他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按说该把孙骆归在志不在此之中,可单独说孙禛心性不定,傅太师还是要顾忌几分的。
孙禛到底是虞贵妃的儿子,傅太师不夸赞几句,也不会单独拎出来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