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1 / 2)

考官皆敌派 文理风 2270 字 1个月前

田仲忙叫醒还在睡着的五个人,众人收拾了一下,就提着考篮一个个的从马车上下来。

“你们直接跟着排队,按照衙役们说的做,为师先去县衙内堂,等会好给你们做保。”

“是,先生。”六个人异口同声的答道。

王夫子点点头,从正门进了县衙。

而田仲等人,则去排队,由衙役分批引领,从侧门进入。

进了侧门,其中一个衙役就对田仲一行人问道:“你们是一起的,几人互结?”

王泉忙拱手答道:“回官爷的话,我们是同村,从小相识,所以这次几人互结。”

衙役听了,直接带他们去旁边的一个耳房。

耳房中坐着一个县署的主簿,在确认田仲和王泉六人愿意互结后,就拿出一份保单,让他们填上,然后让六人同时按手印画押。

朝廷有明令:凡县试者,考生需同考者五人,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

等互结完,衙役又领他们到旁边的厢房搜完身,这才把他们带到县衙的后院。

几人被带到后院,由于人还没进齐,所以考棚的龙门还关着,几个人只能和别的先进来的人一样,提着考篮等在旁边的空地上。

“终于进来了,这又是按手印,又是搜身,还没考,就差点被扒了一层皮。”王泉提着篮子,好奇的看着周围随口说道。

“这才哪,等会考前还得由廪生认保呢,幸亏先生就是廪生,要不光请人家廪生认保,就得花费不少。”田仲说道。

“这是自然,二爷爷就是为了族学的孩子认保方便,才一把年纪还每年都参加府学的岁考,争那个廪生名额,咦,那个不是郑重吗?”王泉正夸着王夫子,突然瞥见一个人,不由一愣。

王溪几人听到王泉说的,也忙转头向那边看去,这一看,也是满脸惊讶。

田仲看着几人的表情,问道:“怎么了,你们和他有过节?”

王泉等忙摇摇头,说:“没有啊!”

田仲疑惑道:“那你们这是?”

王泉说道:“他是我们邻村郑家庄的,和我们虽然不太熟不过也算认识,我记得他早在三年前就中了县试,而且因为考的不错,直接去府学读书了,可如今,他怎么会在这?”

说到这,王泉一顿,突然叫道:“我的亲娘来,那传言不会是真的吧!”

田仲忙问道:“什么传言!”

王泉欲哭无泪道:“这帮天杀的要回来重考!”

作者有话要说:

——当应届生遭遇往届生,何解?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8章 案首

很快,进来参加县试的其他考生也看出端倪,顿时纷纷议论了起来。

田仲看着王泉等五人听着那些议论脸色越来越差,忙说道:“别听那些丧气的话,什么县学府学的学生一来,咱们这些人一点机会都没有,县试考的是最基本的四书五经,答案是所有科考中最固定的,这些人就算考过又能如何,只要我们全答对,他们又能怎么办,难道他们还能在答案上做出花来?”

“可是,我们不一定能全答对啊!”王溪已经有些慌了。

“那就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答对,科考如战场,难道敌人来了,你还能因为没准备好,就不打了?”

尽管田仲一直安慰着王泉等人,可一直到龙门开了,众人进场,甚至等上面的主考官县令训完话,五个人还是有些不在状态。

此时已经马上要点名入考场,田仲也没了办法,只能歇了心思,在那等着县令点名入考场。

很快,田仲就听到上面的县令大人念到他:“王家村,田仲。”

田仲提着考篮走上前,躬身行礼道:“学生在。”

衙役从后堂领出王夫子,王夫子过来看了田仲一眼,对上面的县令大人拱手,道:“王某保。”

王县令于是从文案上拿出一份用红绳绑着的卷子,给旁边的师爷。

师爷捧着卷子,从上面下来,走到田仲面前,把卷子给他。

田仲忙双手接过,对上首的县令说:“谢大人赐卷。”

然后拿着卷子,到旁边主簿那里拿了带座号的考牌,就进了考场。

田仲拿着考牌,按照上面写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子,把手中的考篮和卷子放桌子上,然后拉开椅子坐下。

县试考场分四场,每场一天,天明时开始,日落后不给烛结束,田仲瞅了瞅外面的天色,发现离天明还有点时间,也不急着打开卷子,而是用一只胳膊支着头,闭目养神起来。

大约过了两注香的时间,田仲突然听到一声锣响,睁开眼,发现考生都已入场,而且天已经大亮。

知道考试开始了,田仲做直身子,揉了揉脸,拿过桌子上的卷子,小心打开。

田仲没有忙着做题,而是拿着卷子,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所有的题他都都知道,没有因为失忆而出现遗漏,放下心来,拿出卷子里的草纸,先打起草来。

历来科举考试,从小到县试,大到殿试,无一不重视卷面整洁,有无涂抹,所以凡参加科考者,除非情况特殊,一定先在草纸上打草,然后才敢誊写到卷子上,而且科考的草纸,为了防止作弊,也是要收回的。

田仲用了两个时辰将卷子做完,又花了整整一个时辰誊写,中间还吃了县衙仆役送来的两个热饼,一直到太阳西斜,才把整个考卷做完。

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没有遗漏和犯忌讳,田仲就收拾了一下,拿起卷子,拎着考篮,走到最前面交卷。

县试的第一场考卷是由主考官县令当场面批,以便筛掉学识不够的,减少后面三场的应试人数,所以等田仲双手呈上卷子后,旁边的师爷就接过卷子,然后转呈给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