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算是知州、知县这样的地方官员,号称“亲民官”,实际上大部分官员仍旧不通俗务,连地都没下过。连五谷都分不出,更遑论写出相关的文章?
这才是那么多奏折之中,却没几封提到农事的根本原因。
既是不愿,也是不能。
李定宸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但他仍旧在朝堂上发作了一次,却是要让下面的官员知道自己的态度。——皇帝重视农事的方式,跟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样。
在态度摆出来之后,他便又像之前那样,要求所有官员上折子,写自己对农事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给朝廷的建议。
这个议题着实令人伤脑筋,见大部分朝臣都苦着脸,李定宸心里积着的那口气才稍微顺了些。
至于这些官员为了写奏折临时抱佛脚,翻书乃至招来自家负责耕种的佃户询问,他都不在意。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人重视,至于重视的方式,急切之间倒不必太过在意。
但即便如此,最后送上来的奏折也还是令李定宸十分失望。
大部分奏折的内容非但不切实际、狗屁不通,更重要的是没有半点内容。幸而偌大个朝堂,倒也不是真的一个知农事的人都没有,总算有那么一部分看起来还算像样的。虽然内容没什么新意,但至少条理分明,提出的建议也都是可行的。
法不责众,写不出东西的人那么多,李定宸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处罚。但他可以赏赐写得好的。
一批批金银绢帛流水一般从宫中送出去,自然也让看到这一幕的官员们心中逐渐生出不同于以往的想法。也许他们还是看不起农事,但既然皇帝重视,他们也不吝于摆出重视的态度却学习。
而李定宸此刻,则正在跟几位部阁重臣商议,张贴皇榜在民间寻求精通农事的贤才,同时往各州县发文,要求各地选送经验丰富、擅长种地的老农入京。
朝中没几个知农事的臣子,甚至就是站在这里的几位,除了一两个有些外放经验,而且的确做了实事的,其他人在这上面同样一窍不通。所以李定宸的提议,他们根本没有底气反驳,十分顺利的通过了。
其实李定宸提的是后面这一条,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能有多少精通种地的读书人。
但在大臣们的要求下,还是加上了第一条。虽然不抱希望,但若是真的有,李定宸也不介意重用他。
大概是因为心虚,这一回李定宸的要求,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十分配合。所以很快皇榜就张贴出去了,内阁发出的公文也正在快马加鞭送往各地。
不过事实证明,大秦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万万人之中,总有几个能人异士。即使大环境推崇经典而鄙薄俗务,但同样也有对这些事感兴趣,并且一直在进行研究的人。
皇榜张贴之后,李定宸就陆续招收到了几个人才。
其中有位姓刘的老大人,经历堪称传奇。他幼年丧父,是由寡母带大的,所以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只有早晚才能腾出一点空闲读书。就这样耽搁到了四十岁,才终于中了举人。
中举之后,同乡的官绅之家都送了银钱,又有百姓自愿带着土地来投,他不必操心俗务,苦心攻读,便中了进士。
可惜后来没什么官运,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都在做亲民官。而他因为自己的出身,跟普通官员不同,非常重视农事,甚至会跟百姓一起下地干活。
致仕之后,他回到家乡,因为自己名下有不少土地,所以就开始研究起如何增产丰收,而且颇有所得。
还有另一个人的出现,也非常出乎李定宸的预料。
这是一个罪臣。
世宗永初年间,他因为触怒皇帝,被罚去皇陵做守陵官。那个地方十分清苦,又有官兵守卫,连行动自由都被限制。按照这位李大人的说法,他是实在闲得发慌,不但将周围土地都开垦出来,弄了种子种上,还养了些鸡鸭,小日子过得相当悠然。
据说他还因此写了不少田园诗,在士林之中广为流传,俨然一副隐士做派。
除此之外,还有在边关屯过田的,灾荒年间作为亲民官需要重新安定民生的,安置过内附异族,教他们垦田开荒的……这些官员际遇都不怎么好,一直都不得志,平常也没人会想起他们,如今时来运转,一跃成了李定宸跟前的红人。
李定宸让李大人和刘大人牵头,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部门。至于是挂在户部名下,还是单列一部,暂时还没有决定。
户部尚书自然是不希望分散自己手中的权力,想将这个新部门纳入户部名下。但李定宸却担忧这样会对新部门形成掣肘,所以一时还没有做出决定。
而在他流露出这种态度之后,王霄便入宫求见了。
“王先生是来给户部说请的?”李定宸请他坐了,笑着询问道。不过他的语气很轻松,并不真的认为他会这么做。王霄一贯铁面无私,又怎么可能会为户部出面?
却没想到,王霄十分干脆的承认了。
“臣的确是为此事而来。”王霄站起身,拱手道,“既然设计农事,本就是户部管辖的范围,自然也该纳入户部。臣知道陛下的顾虑,但因兵部掣肘,便单设参谋部,因户部掣肘,便独立农部,长此以往,若陛下一意革新,岂不是六部要变作十二部?多出一倍的官员占着位置也就罢了,陛下是否想过,两套班子之间必定少不了彼此争斗,反倒是空耗时间和精力。”
李定宸脸上的笑意淡下去,神色也逐渐凝重起来。
必须承认,王霄抓住了重点。
李定宸是锐意革新的。他的改革之路,也绝不会就到这里为止。总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新的事务,到底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如王霄所说,后患无穷。而他如果废了旧的六部成立新的,那简直是多此一举。
既然要改,那就该从根子上开始。想要避开矛盾所在,这想法到底太天真了。
李定宸本以为王霄会跟自己作对,就像上次他要改革军事时那样,给他挖坑设绊子,却没想到王霄竟是完全从他的角度出发,替他查缺补漏来了。
但这一次,他不会认为这是王霄的妥协和退让。
应该说,现在他做的事情,是符合王霄的要求的,所以他才没有跟自己对着干。这就是王霄,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并不会因为上位者的态度就做出改变。
李定宸不喜欢他,但也着实讨厌不起来。
他盯着王霄看了一会儿,才站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朝王霄躬身一礼,“王先生所言,朕受教了。”
这大概还是他第一次心平气和的采纳王霄的意见,而不是一听就跳起来,不管对不对都满心抵触。这态度也让王霄微微一怔,继而侧身避开了他的礼,“陛下圣裁于心,早晚能看清。臣不过是多些经验罢了,何敢受此大礼?”
第二日李定宸就在朝堂上宣布,在户部之下单设农科,负责天下田地种植养殖诸事。同时还明确了农科的责任范围:只负责推广良种和新式种植养殖方法,而不涉及税收。
新的农科成立之后的第一项差事,是到皇帝名下的各个皇庄考察观摩学习。
而在那里,还聚集着从天下各地选送上来的,经验最丰富的农人。而他们要做的,是完善皇庄本来就已经在进行的各种研究,然后著书立说,颁行天下,成为百姓们种植的指导书籍。同时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的修正补充他们所著的书籍。
从古至今,种子一直在改良,种植方法亦是,所以土地的产量也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是被动的,是在无数的经验积累之下逐渐发生的变化。
而现在,李定宸要让这种变化高速且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