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2 / 2)

陆青望着他,眼光不住微颤,似乎有些痛惜,又有些厌。盯得他有些不自在,却又隐隐期望陆青能将他看穿、剥开。陆青缓缓开口:“井卦之象,善恶相随。甘泉济世,苦水生疬。情不胜义,自陷陷人。心难敌欲,自困互困——”随后,陆青教了他一句话,他听了,不禁愧悔万般:

“道是无奈实因懦,残却此心只剩寒。”

第七章 革

德不足而革,则所革者亡,革者亦凶。

——苏轼《东坡易传》

欧不易始终不知自己这个“易”字,究竟是难易之易,还是改易之易。

这名是他父亲从一个僧人那里求得,他父亲虽不识字,却惯会长篇大套混说些道理:“这个易字好啊!你若想成个人,哪里似端碗吃饭这般容易?便是端碗吃饭,也教了你两三年,才拐拐搭搭学会。更莫说,这碗从哪里来?米从哪里来?不全是一把泥、一捧水、一粒种、一棵苗,流多少汗水,才煮熟端到你跟前?因此呢,孩儿啊,成人不易哪!你爹我干这农活儿,怕是天底下最笨贱的营生,却也分毫不敢松气,日日夜夜都得盯着瞅着、提着吊着。这天干了,那天湿了;这里生虫了,那里出斑了。年年月月都得这般,哪里敢改易?因此叫不易。还有——人不是鬼怪,样儿不能换过来,又变过去。你得有个正样儿,不论穷了富了,高了低了,这心肠始终不能变。哪怕隔了十年二十年,人见了,仍能一眼认出你,是那个欧不易!这才对,才算是没活歪、没走样儿……”

他听了,越发嫌厌自己这既矛又盾的名。生而为人,的确万般艰难,尤其像他这等农家之子。但若不改不易,哪里能脱得了难、求得到易?

好在他父亲不似那等愚钝农人,眼皮底下只见得到几亩田,拼死了力,也要他读书。他也异常刻苦,在村塾里读了几年,想省下束脩钱,也好帮父亲做农活儿,便回家自习。白天耕田,夜晚苦读。借书不易,每借到一部,便自家制泥版,将文字抄刻上去,架在柴草上烧成薄片土坯,一片一片垒在墙根床脚。几年间,卧房和柴房全都垒满。虽然翻检不易,却也可称汗牛充栋,更逼着他尽早全都背熟。

苦读了十多年,他终于考中县学。住进官修学舍中,领到一套白衣襕衫,每月还发放一贯钱、六斗米,他身心苦紧多年,顿时如同蝉蜕羽化一般,忽地轻畅。

只是,与那些常年有师友训导的同学比,他眼界窄浅许多。尤其他那些泥版书,文字有许多错谬,却又全都强诵死记,刻在了心上一般。在县学中听师友读的与自家不同,还极力争辩过几回,惹得教授生恼、同学哄笑。他只有从头一一改过,因此,头两年学业始终不及同学。不过他是刻苦惯了的,心里越闷郁,学得便越用功,渐渐也跟上了同学,甚而开始领先,顺利考上了州学。

到了州学,眼界又自不同。欧不易却一心读自家书,不与他人较高低,因而深得教授、学官赏赞。几年后,解试考中第五名。可他身在泸州,要去汴京,水陆三千多里,盘缠便得几十贯,更莫论在京城应考期间食宿。而他家中一年省三两贯钱都艰难。他只得割弃了此念,到没人处,偷偷流了几回泪。

幸而州里通判赏识他才学,聘了他做贴身文书,一个月除去衣食,另支五贯钱,比去馆塾中授课要好许多。他便安心在通判府中效力,每月都省出两贯钱捎给父母,让他们日用能松活些。在通判身边,他通晓了诸多公务案牍,又跟随通判转任各地,见过不少官员名士,也算开阔了一番眼界。

那通判感他忠勤,见他年近三十,仍孤身未娶,便将府中一个使女嫁给了他,他越发感戴忠心。七八年后,那通判在陕西任职时,患了重病,见欧不易生了一对儿女,往后生计未有着落,便上遗表荐举,替他恩荫了一个从九品将仕郎官职。恩荫官只是个空阶,只有经吏部铨试,合格方能授任实职。那通判亡故后,正是铨试秋考期,他忙赶往京城。

到了汴梁,欧不易从西边万胜门一路走进城,眼见着街头那繁盛景象,心中不由得一阵阵翻涌。及至向人打问到礼部省试考院,走到那考院前,望着那巍然高墙、森然门宇,想到十多年前,自己便已该踏入这门中,更是双眼一酸,滴下泪来。怕被路人瞧见,忙偷偷拭去泪水,转身走了。

赴铨试得先去书铺投脚色文状,写明乡贯、户头、三代、家口、年齿、履历。由书铺核验过,上呈给吏部。欧不易忙又打问到一间书铺,交了三十文钱,填写了脚色文状。而后去僻静小街寻了一家小客店住下,等候消息。

过了几天,那书铺领到赴试官凭,给了他。铨试在尚书省官厅旁一座考院,考试那天,他早早就赶了过去。一瞧院外等候的那些人,大多是鲜衣锦服贵家子弟,布衣如他,只有十几个。进了考厅,是一排排小隔间,考的是经书大义十道。与那些重臣贵戚子弟相比,他的才学自然远胜,因此,一试便过。百人中只选一人优等。他为优等,名字高居榜首。

他忙又赶去吏部。官厅前张挂着一张榜文,上头是京城及各路军州府县所阙职位,叫作“阙榜”。由他们这些候选人自行寻找适合职缺,填写“射阙状”。他是恩荫补官,只能选最低等职务。京畿及江南等安适富庶之地,他又不敢跟人去抢,选得眼睛酸痛,最终选了河北东路河间府一个税监之职。

他填好射阙状,交给吏部文吏,之后便要等候吏部检选,叫作“待次”。他不知道要待多久,不敢住在城里,去酸枣门外赁了半间民舍,每日自己买米煮饭,每天都进城去探问消息。等了半个多月,吏部才出了初拟榜文,他慌忙搜寻自己名字,看了许多道,都没寻见。他站在那榜下,像颗烂桃子摔到地下,口里一阵阵发苦,半晌都挪不动脚步。

待阙候职之人太多,职缺又太少。他只能等下一轮,却不知要等多久。问了几个落选的,其中一个竟已等了两年。他带的盘缠眼看将尽,妻儿还寄住在那判官府上。来时判官的亲眷说,这个月便要扶灵柩回乡。他只得先赶回陕西,将妻儿接到了汴京,又多赁了一间房。三个人花用顿时多了不止一倍,他却通共只剩十来贯钱,再节省,最多也只够三个月。他紧忙四处去寻差事,寻了两个多月,总算有家印书坊雇了他,抄写编定书籍,一天一百五十文钱。他妻子又帮人浆洗缝补,一家四口儿才勉强能过活。

一年多后,欧不易总算在初拟榜上见到自己名字。那一瞬,他浑身颤得几乎跌倒,虽已年近四十,竟一路欢奔回去,给妻儿报喜。

初拟之后,还有集注,每季度第一个月,选人去铨司集齐候命。他又等了两个多月,终于到集注日。他又一早便赶了过去,数十人已经聚集在铨司官厅门前。铨司长官当庭端坐,旁边一个文吏高声唱名。唱到“欧不易”时,他身子猛一抖,忙答应一声,从人群里挤过去,走到厅前,躬身俯首,身子一直抖个不住。那文吏高声问:“欧不易,差注福建路建宁府政和县天受银场监,可否?”不愿就此职者,答否,则可改拟。他却愣在那里,文吏催问了一道,才慌忙说:“否——不不不,可!”“究竟是否,是可?”“可!”长官听后一笑,提笔在他名字下一勾,集注才算完毕。

回去后,又须等待。尚书都省要将注拟名册交给门下省,叫“过门下”。门下省勘验完毕后,才将文案交付甲库,出给签符,舍人院撰写制词,官告院出给告身,格式司填阙注籍,南曹颁发历子。

终于领齐这些公文和官服,欧不易将那绿袍乌纱乌靴穿戴齐整,不但他自己顿感浑身放光,妻子和一对儿女瞧着,眼里也冒出光来。之后,他们这些新任官员清早集齐在皇城东华门外,由吏部一位官员引导,按官阶列队,从侧门鱼贯进入,来到崇政殿前,恭首立在庭中。合门使在御陛之上高声唱赞引导,他们向天子齐齐拜舞谢辞。自始至终,欧不易都没敢抬头,更不敢四处张望,眼里所见,不过面前几尺之地,至于皇宫如何、大殿如何、天子如何,全不知晓。出来后,他才连连后悔。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