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来了一个老太太,手里面牵着一个小姑娘。老太太年纪大了,手里面拄着拐杖。头发已经是全白了,身上的衣服打着补丁,左肩上挎着个包袱。
小姑娘看着有十来岁,长得瘦瘦巴巴的,两人脸上是一片暗黄,小姑娘手里面拿着个破碗。
这幅行头打扮,一看就是要饭的。这年头,要饭的实在是多了去了。隔三岔五就有人来要饭,大多数是从别的地方过来的。
这年景,要饭不要钱,出来要饭的,绝对是家里面快要饿死了,不然不出来要饭。
要两口吃的,但是,不容易呀。家家户户还就缺这两口吃的,谁家的饭也不够吃,谁家也没有余粮。
所以要一个村的要个遍也没有饭吃,这个是常见的。要是有那种远亲,瞒山过海的找过去,走几十里地不见得能要到一口馍馍吃。
74、要饭
亲戚都这样了, 更何况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所以这些人就瞅准啦, 去人家办喜事的,或者是办丧事的家里要饭。
好声好气说几句话, 没有人不理的。这样的大日子,大家都图个喜庆顺利,不去找晦气, 就当是行善积德了。
郎菊南这人心善,比较相信轮回,遇到这样的事总得给几口饭吃。
哪怕就是自己饿一顿,也给人家多一口吃的, 能救命的,这是大功德。
门口那小姑娘,头发长长的,绑在后面跟一把枯草一样, 脸上虽说是干干净净的但是一脸菜色, 饿的够呛。
“老奶奶,您行行好, 大恩大德忘不了,给口吃的吧,好几天没吃过饭了。”那小姑娘知道看谁,那么多人坐着就看郎菊南了,那里面她年纪最大,觉得能主事。
郎菊南见不得这个,从座位上站起来, “你等着,我给你拿些吃的,在这里歇歇。”
一听有吃的,那老太太也高兴坏了,拍着身边小姑娘的肩膀,“花儿,遇上好人了,给人家磕头,救了我们的命啊。”
拉着旁边小姑娘就跪下,祖孙俩走了不少的路,听说东北日子好过,就一路要饭过来了,家里面是待不下去了。
为了饭吃,是真的能下跪的,黄莺没见过这场面,即使带了好几年了也没见过饿死人的。
她虽然不习惯的很多,高要求的也很多,为人不是艰苦朴素的类型,但是见不得这场面,老人家一把年纪了,实在是受不起。
也不嫌脏乱,上前面把人扶起来,“您请起来,我们有就帮一帮,不是什么大事,以后日子好过了,您再去帮别人是一样的。”
往往就是这样,黄莺这样没吃过苦的孩子,手里还有零花钱的孩子,虽然不大懂人间疾苦,但是看到惨烈的烟火味,比一般人更有同情心。
有钱有多余的,才能为别人考虑的更多,才能更加大方慷慨。
三儿跟在后面,没想到这孩子能说出这么一番话,帮助人不求回报得多,毕竟都很单纯,但是要求把这份心意继续传递下去,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
看着黄莺那眼神,跟看自家孩子出息了一样,跟黄炜业有一拼。
再看看眼前祖孙俩,老太太颤颤巍巍的饿的不太好了,皮包着骨头一样的瘦,有点变形了。